不管清澈透明、或是混濁如泥,水從河川、水庫,一路、點點滴滴匯集,順著大渠道、小圳溝,流入農田。種一公頃的稻子,因為土壤、地質等條件不同,根據估算,一期的用水量從一萬公噸到九萬公噸不等,以目前農業用水一噸一元的價格來算,水費至少要一萬到九萬塊,不過只要是農田水利會會員,政府通通補助,不必付錢。

水不用錢,農民是不是因此就揮霍無度呢?

水用這麼兇,到底是水田本來就需要這麼多水,還是被農民浪費了,很難算得準。

不過令人想不通的是,近三十年來,休耕擴大,水田面積減少四十多萬公頃、少了六成,而灌溉用水卻從170億噸降到100多億噸,只少了四成,為什麼沒有等比例減少呢

全國農田水利會聯合會會長楊明風表示,這是因為休耕田,並沒有配合水利會的供水系統、來實施,所以很難有效節水。

一條條水路,就像是運送養分給農田的微血管,不管是農民集資興建,還是政府花錢蓋的,目前全台灌排渠道、密密麻麻,總長度加起來,將近七萬公里,足足可以繞地球一圈半。問題是,如果休耕田、和還在耕種的田,共享同一個水路;水照放,不可能跳過不流,加上水圳的蒸發、損漏等等,每年,灌溉用水在輸送過程,還要再漏掉三成!

這三成損漏的灌溉用水,算一算,相當生活用水、一年的量。不過看似巨量的水,要補漏、代價很高,農委會每年,更新改善300公里的破損圳路,就要花20多億的經費,這樣的速度,要修完全國渠道、得花超過兩百年。只是,當民生與工業都面臨缺水,掌控全國至少六成水量的農田水利會,不免被期待能多拿出點水來;如何提出對策、合理調配水源、共體時艱,農田水利機構和主管機關農委會,考驗很大。

記者林靜梅邱福財綜合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de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