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譚淑珍/台北報導】

電電公會完成今年大陸投資環境及風險調查報告,顯示台商在大陸投資發生糾紛時,最常採取的解決方式是尋找當地政府協助,卻也是滿意度很低的途徑,顯示台商投資保障不足,呼籲兩岸政府加速協商步伐,儘快簽定「兩岸投資保障協議」。

根據電電公會完成的調查,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發生的經貿糾紛的前五大類型分別為勞動糾紛、土地廠房、合同糾紛以及債務糾紛;而台商遇到經貿糾紛問題時,所採取的途徑依序為當地政府、司法途徑、台商協會、仲裁以及私人管道,顯示台商遇到經貿糾紛時,尋求當地政府協助為主要管道。

電電公會在調查中發現,雖然尋求當地政府協助是主要管道,卻也是不滿意度高的途徑,而台商對糾紛處理非常滿意的比例依序是台商協會、仲裁、私人管道,當地政府與司法途徑,顯示台商遇到經貿糾紛時,台商協會的解決方式令台商較滿意,透過當地政府或司法途徑則較低。

該份調查也發現,在投資風險評估指標中,「當地發生勞資或經貿糾紛不易排解的風險」以及「政府對內資與台資企業不公平待遇」都列入到台商的投資風險評估內,顯示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時,面臨投資保障不足的困境。

再加上中國大陸地方保護主義盛行,電電公會指出,這使得台商依循當地行政或司法管道時,無法獲得公平裁決,進而也無法保障台商的投資權益,因此,電電呼籲兩岸政府,應積極協商加速簽定兩岸投資保障協定,為台商提供人身安全保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de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