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惠譽信評昨天更正鴻海精密向銀行借款分析及對國銀信用風險的影響。惠譽破例在周末發出澄清稿,係肇因於前日發布的一份台灣銀行業對科技業曝險:面板製造商為主要隱憂的研究報告,內容中有關鴻海新台幣3,070億元銀行借款總額部份,遭到鴻海公司方面抗議,因為事實上鴻海向台灣銀行業借款總額僅約為600億元,且鴻海的現金與約當現金部位,已幾乎完全與其銀行業借款相當。

台灣的惠譽信評深知錯誤數據茲事體大,破例在周末緊急發出澄清稿,解釋鴻海集團帳目上3,070億元融資,其實只有600億元是向國銀借款,不僅鴻海帳上現金與約當現金部位,幾乎完全與其銀行業借款相當,台灣整體銀行業對科技業曝險也比原先估算更小。

惠譽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表示,上述引用的總額來自於鴻海2011年第一季底合併財報,實際上,該總額包含了大部分來自「海外銀行」的借款,並非授信來源都集中在台灣銀行業。他說,類似鴻海集團的跨國科技業者,確實需要更多的海外金融服務。

惠譽指出,根據公開資訊,含奇美電等前10大電子科技公司的融資總額達1兆3,395億元,占本國銀行總放款額度6.5%,是整體銀行淨值的62.4%,換算成銀行業電子科技的曝險比率為13%,以鴻海案例,上述數據再扣除海外銀行借款後,台灣整體銀行業對科技業曝險,其實比原先估算更小。

這項澄清聲明也暴露了一項訊息,即本國銀行企金服務發展面臨瓶頸,跨國科技大廠在國外的佈局廣泛,為了避開匯兌損失或融資額度限制,資金佈局也會採取國際作法,銀行業者表示,國內銀行半數的淨值規模小於新台幣300億元,不可能服務跨國大廠的資金需求。

此外,國銀網絡服務也無法滿足跨國科技大廠需求,如國際客戶的應收帳款,國銀便無法跟上企業的國際化腳步,拱手把國際上無遠弗屆的服務讓給外商銀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de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